振興中醫需做好三件事
文章來源:宣聯處 作者:徐哲鋒 點擊數:6907 更新時間:2012-08-27
??? 最近看了《衢州日報》健康版刊登的“散落在民間的中醫”系列報道,感慨良多。針對中醫的傳承和復興問題,筆者認為目前關鍵是要解決好三件事,一是要徹底解決中醫的發展規律和思維模式問題,在中醫界形成統一認識;二是立即采取行動,全力搶救民間中醫和名老中醫經驗;三是要著力培養中醫大家,大家群起之時,即是中醫復興之日。
??? 文化是
中醫傳承和復興的源泉
近幾十年來,政府對中醫的關懷、保護和扶持力度不可謂不大,中醫藥教育規模也在一天天擴大,但中醫發展并沒有取得我們所期望的效果,反而是中醫的醫療市場在不斷萎縮,中醫的臨床治療手段也在一點點消逝,名老中醫經驗沒有得到根本性繼承,農村中醫醫療嚴重缺失,民間特色中醫療法不斷失傳。
很顯然,中醫的傳承和復興出現了危機,從本質上說,這是拋棄中醫文化內涵、把中醫簡單“現代科學化”的直接后果。 殊不見,中醫高等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學模式構建,西醫和英語課程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,培養出來的學生對傳統中醫思維方法不屑一顧;中醫醫院中西醫診斷和治療分析成為病例討論的核心內容,堅持傳統中醫的“麥田守望者”反被排擠到偏僻角落;中醫科研用動物來做試驗或用分子生物學等來培養造模才是正統,而用符合中醫文化特征的方法研究中醫倒成了異類;中西醫結合本來抱有良好愿望,以病統證卻成了最流行的框架,中醫體系正在從根本上被解構。
要從根本上解決中醫的繼承、發展和復興問題,關鍵是要徹底剖析中醫本質、立足傳統中醫特色、強化中醫文化地位、恢復中醫整體思維模式,在中醫界形成統一認識和一致的發展方向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中醫文化復興將成為中醫復興的最主要的推動力量。
民間中醫的搶救和保護
刻不容緩
民間中醫在中醫的整個發展歷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。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,為數眾多的民間中醫積累了豐富的治療手段、方藥和文獻,在基層群眾中打下了廣泛的中醫基礎,“串鈴賣藥”的形象和“偏方治大病”的民諺有力地說明了這一中醫獨有的重要特征。
近幾十年來,民間中醫流失現象非常嚴重,著實令人惋惜。曾有專家多次深入基層,調查廣大農村中醫中藥的使用情況,調查結果令人痛心:大部分農村醫院已經沒有中藥房,針灸用具多被塵封擱置,中醫醫生嚴重匱乏,建國初期那種中藥自種、自采、自制、自用的簡、便、驗、廉模式只在極其少數地區可以見到,民間中醫流失殆盡,中醫在基層民眾中的重要基礎已經動搖。
民間中醫的搶救已經迫在眉睫,當然,依法行醫是前提。筆者呼吁政府和有志之士盡快、全面、徹底實施保護工程。
充分重視師承和家傳
傳統中醫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、生生不息,關鍵在于有一個與之相伴的合適傳承體系,即中醫教育。深入思考中醫學術薪火相傳的教學規律,我們不難發現其本質特征,即實踐性。
中醫學的形成是在豐富實踐經驗積累的基礎上,提煉升華為理論的。實踐經驗的掌握在中醫學的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?!肚Y》有“醫無三世,不服其藥”之說,《易經》亦云“無妄之藥,不可試也”。中醫教育必須牢牢地建立在醫療實踐基礎上,沒有醫療實踐為基礎的理論和知識教學,就是無源之水,無根之木。中醫學的許多實踐技能不是全然規范化、程序化,而是高度個體化、靈活性很強的技能,這些均依賴于醫療實踐。
從歷史經驗看,凡是抓住這一特點的,中醫傳承基本是成功的。臨床經驗來自醫家數十年甚至幾代人不斷的探索、感悟與總結,有著醫家明顯的個人特質,非耳提面命不易被外人所掌握,這是師授和家傳成為古代中醫主要傳承方式,并且在現代仍然具有重要意義的直接原因。
如果能夠探討一種模式,把中醫現代學校教育和傳統師承教育有機地統一起來,對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問題的最終解決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?